从乌鲁木齐市区出发,向南40多公里便来到位于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,一入村便是满眼的金黄翠绿——行道树苍翠蔽日,阳光碎金般洒在路面。谁能想到,这个如今顶着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等“国字号”光环的旅游明星村,20年前还是“人多地薄、半年种地半年闲”的极度贫困村?近年来,平西梁村以冰雪为桥、民宿为钥,写下了一段让村民人均年收入飙升至近4万元的乡村振兴佳话。
△ 平西梁村民宿一角。
“以前我们住泥巴房,走泥巴路,喝涝坝水。外面下雨,家里也下。”平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琴在村史馆向记者介绍。已在村里工作18年的她,既是亲历者,也是见证者。
展开剩余76%几十年来,平西梁村坚持因地制宜,积极打造冰雪文旅和夏季避暑双向发力,让村民不仅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,更迎来源源不断的游客。
“2015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,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转变。特别是2016年,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,擦亮了第一张名片。”李桂琴表示,2018年,村“两委”进一步升级思路,提出“整村打造民宿”的特色产业规划。面对村民顾虑,先后召开5次村民大会、15次村民代表会议深入沟通。经过11轮艰苦谈判,最终推动企业与村民签订房屋租赁合同,规模化、多元化的民宿集群逐步成型。
为整合发展优势,平西梁村采用“企业﹢农户﹢集体”模式,构建三方共赢的产业生态。李桂琴介绍:“老百姓出租闲置房屋,统一交给村集体,村集体打包租给企业。老百姓有固定资产收入,还有劳动力转移收入。”她亲自参与招商引资,“企业来投资并非天经地义的,要像保姆一样帮助企业解决落地问题”,李桂琴介绍,有时会请企业的负责人到家里做客,她亲自下厨给企业家们做饭,坐在一起“唠家常”,让企业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家。企业凭借资金、管理和运营优势,引入先进理念与服务标准,助力平西梁村提升旅游品质,开拓客源市场,为产业注入专业活力。
在企业助力下,农户实现“多元增收”,以闲置房屋和劳动力入股,不仅每年能拿到2.5万—5万元的稳定房租,还可就业于民宿、滑雪场,或依托周边资源开展特色经营。而村集体则发挥承担“保障支撑”职能,牵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以集体资产入股参与产业,收益全部用于村庄公共事业与民生改善。
目前全村60家民宿中,本村村民开办7户,其余53家则通过招商引资引进。这些民宿各具特色,有亲子主题的“儿童”民宿、欧式风格的“罗密欧”民宿,还有融入少数民族元素的特色民宿,全村床位达5200多个。通过集体资产入股,收益反哺民生,形成良性循环。
村里的发展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。24岁的谢成禹从新加坡留学归来,在村里创办“山前禹逅”民宿。她回忆道:“2020年第一次来到平西梁村,偶遇这里的村干部,当他们知道我有开办民宿的想法时,便当即热情地带我挑选房屋。”这份说干就干的热情打动了谢成禹,毕业后,她毅然投入260万元来村创业。让她更惊喜的是,村里提供了全流程的服务。“从找施工队到办理手续,村里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我这里来三四趟。原本需要一个月左右的审批流程,村里帮我7天就办下来了。”开业仅两个月,她的民宿就实现盈亏平衡,并开始筹备第二家民宿。据李桂琴介绍,如今平西梁村年轻人不再外流,还吸引了外村人来此就业。
平西梁村立足资源,打破“季节限制”,构建冬冰雪、夏避暑的四季旅游格局。冬季依托丝绸之路滑雪场,带动周边民宿、餐饮、装备租赁等产业繁荣;夏季凭借森林茂密、群山起伏的自然风光,开放采摘、露营、康养等项目。有村民向记者表示,现在全家完全依托旅游生活。冬天当滑雪教练,夏天带旅游团、做租马生意,每年收入非常可观。
李桂琴还介绍说,为了打造更加规范的文旅模式,每年三、四月的旅游淡季,村里都会集中安排培训,“打造人人都有技能证、人人都能上滑道的人才格局”。
如今,平西梁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年前的“寥寥无几”增长至3.96万元,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79%,旅游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70%以上,2024年全村集体收入达85万元。
展望未来,李桂琴信心满满:“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全疆民宿第一村,以我们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来客,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”
记者:张家铭
编辑:石伟强
审核:周佳佳
发布于:北京市贴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